韦静,广西桂林人,师从画家易峰先生,“百家金陵”收藏作品奖获得者。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燕山国画院专业画家,荣宝斋(天津)签约画家。
2016年作品《拾一片美丽安静岁月》获“中国精神一一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收藏作品;
2016年作品《终古清香》获“‘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花鸟画作品展”入会资格;
2016年作品《岁月静好》获“‘逐梦·威海卫’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会资格;
2016年作品《石不能言最可人》入选“荣宝斋中国画双年展2016展览”;
2016年作品《终古清香》入选“2016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7年作品《画到梅花笔也香》入选“八大山人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
静——中国艺术之本
——韦静的中国画艺术
文/褚哲轮
画要静,诗要寂。
静,方能入得进入去,画得出来。入得进古人去,入得进造化去。寂,才能写出意味深长的诗。在孤独寂寞中,体察常人不能体察的物镜、情境、意境,写出非同一般的诗歌。
静、寂,是中国绘画与诗歌艺术的至高境地,也是中国艺术家终生所追求的无上境界。
如果在一幅画中,我们读到了物镜,感受到了情境,体察到了意境,那么这幅画就是一幅画中有诗的好画。如果我们读一首诗,读出了画一样的美感,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好诗。所以古人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以诗人的心态去观察生活,以一颗诗心把自己与造化万物融为一体,以诗一样的美感去表现大自然,这时画出的画就是一幅完美的既表达了艺术家的真切心态,又表现出了造化万物美的画。即是说,艺术家把心中的美意与造化的美感,和谐统一在画面中表达出来,就是一幅心满意足的作品。当读者读到这样作品的时候,同样读出画中的美,读出造化的美,读出艺术家心灵的美。以此而论,一位艺术家心灵的美,与掌握娴熟的艺术技巧同等的重要。艺术家有一颗美心才能观察到造化万物的美态,然后通过自己锤炼的艺术技巧,把它表现出来。年轻女画家韦静创作的中国画作品,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感受。虽然我们不能说她的每一幅都达到了同样的境地,但至少她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个境界。所以,她的每一幅作品都是那么的清新、静雅、完美无缺。每当我们面对它,便不得不平静下一颗躁动的心,然后,在静中让我们静静地去品读画中的一品一物、一花一叶、一笔一墨、一线一色。
那么,美心从何而来?一是天分,有人天生就有一颗对艺术敏感的心灵。但作为一位艺术家,光有艺术的敏感还不够,还必须具有高的艺术品位。高的艺术品位,从后天训练中得来,包括艺术鉴赏能力的训练和美的品鉴训练。同时,还必须下一番苦功熟练掌握表现的技巧。韦静从学画、作画那一刻起,就一直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天分加之日益不停的摹写训练,韦静很快就进入了创作阶段。尽管画工笔很难,但技术在韦静这里只不过是一种磨炼艺术的手法与手段。所以,她的画才没有陷入工笔画技术技巧的怪圈,而画出了中国画应有的味道。“踏雪无痕”看不到技术,从而突破技术进入艺术的自由王国。艺术,是艺术的目的。而绝不是什么炫技。超越了工笔的工笔,才是工笔画的至高境地。写意画也一样,只有超越了写意、忘却了写意的写意,才是写意的真谛——道法自然的真正大写意。
中国画既以历史积淀下来的笔墨语言为标准,那么,师古人便是一位中国画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不光临摹古人,还要读古人、研究古人。读古人的书和读古人读过的书,研究古人的画和研究古人心中的画。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入古人。只有入之弥深,才能出之弥远、传之弥久。而绘画,终究要画物象。因而,深入于造化万物,才能体察万物的物态、意态。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深入古人、切入造化?答曰:入静。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静下来,按古人的说法就是“澄清怀抱”,才能入得进去。所以,《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大学》则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韦静从进入中国画那天起,就以一种静的心态,学中国画、画中国画。所以,她画出了一幅幅内静外静、心静画静,蕴含静之美的中国画作品。包括我们看到画中的题跋,也是出自颇具古意的雅宜山人小楷,典雅而静逸。
中国画、中国的诗歌、中国的艺术,归根结底都是静的艺术。世界怎么变都可以,想怎么快就怎么快。但艺术不能快。快,与艺术背道而驰。快了出不来艺术,更出不来好的艺术。是故,当全社会以“快、变”为法则的时候,艺术家恰恰要保持平静的心态。等哪一天艺术也和社会一样变得让人眼花缭乱的时候,也便是艺术即将终结的时候了。
在这样一个极快的社会节奏中,韦静的中国画艺术正是即以一个“静”字,保持了高贵的艺术品格。正如她的名字那样——“静之”!
这篇小小的短文,笔者也希望一如韦静的画,能写出那么一点清新静气的诗意。如是,便是沾溉了她画的灵气了!
丁酉重阳于京都西山凤凰岭樱桃书屋
附:
褚哲轮
美术理论家、书法家。书法美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学士。中国国家画院教学文献特约编辑,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第二届)精英理论班(学术),中国书法绘画大型(教学)文献编委。历任《中国凤凰美术》杂志执行总编,《凤凰美术报》执行主编,北京凤凰岭美术馆理论研究部主任等职。
研究成果与学术专著:
《变易美学•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哲学》(上、中、下卷,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编著《澄怀味象——走进姜宝林工作室》教学文献(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主编《姜宝林四大家四高僧作品赏析》(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主编《写生范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编辑《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教学文献(文字)》多部
主编《中国国家画院龙瑞教学文献》
编辑《横竖有理》(上、下卷)(合作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合编)
编辑《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教学成果十周年系列成果·沈鹏教学文献集》(合编)
编辑《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教学成果十周年系列成果·曾来德教学文献集》(合编)
编辑《书为心画·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导师工作室(第二届)精英班学术理论作品集/文献集》(合编)
2004年应邀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黄宾虹内美解析》入选《黄宾虹研究文集》。论文《齐白石“衰年变法”本体论》应约参加“首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学术研讨会。
为贾又福《无声之诗》作品集写序,并应约为贾又福央视国学频道专题片撰写解说词。等。发表论文研究成果若干。出版有《书法作品集》若干。
二〇一七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