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燕山国画院网站!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画家资料 > 付竑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燕山国画院专业画家

付竑伟,字乙真,号云水居士,虓韵轩主。1967年生于洛阳新安县,后黄河小浪底水库移民孟州市。大专学历,自幼喜爱绘事家乡拜师学艺,2005年后分别考入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清华美院和中国国家画院进修学习。现在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研究员,燕山国画院专业画家,首都画院特聘画师,北京白马画院特聘画师,北京现代秘书书画院画师。

 

参加展览:

 河南省第二届工笔画作品展入选

河南省第十届中国画艺术展获奖作品

2015年浦江全国中国画山水作品展入选收藏(中美协主办)

丹青扬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收藏(中美协主办)

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入选收藏(中美协主办)

中国梦黄山魂·全国山水画作品展入选收藏(中美协主办)

翰墨青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中美协主办)

丝绸之路翰墨通渭·首届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入选收藏(中美协主办)

第三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入选收藏(中美协主办)

中国梦2017艺术草原·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入选(中美协主办)

香风墨韵·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收藏(中美协主办)

江海门户通天下·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中美协主办)

悲鸿精神第三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选(中美协主办)

大美西双版纳·全国工笔画学术展入选收藏(中美协主办)

墨香诏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会资格(最高奖)收藏(中美协主办)

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六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围(中美协主办)

尚意·2017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围(中美协主办)

新时代·新意象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围(中美协主办)

2005年中国画研究院第二届研修结业作品展(中国画研究院主办)

2006年中国国家画院首届高研班结业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主办)

20199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艺园揽翠”付竑伟中国画作品展


写其意  抒其情

——付竑伟作品品评

虽然当代的展览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在展览制度下,对技法和思想性的双重要求以及残酷的竞争性,使得从展览竞赛中走出的美术家大多具有相当的水平,并且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社会认可度,这也是很多专业画家及美术爱好者不遗余力冲刺国展的重要原因。付竑伟便是在这一制度下拼杀出来的美术家,虽然这个过程相当艰辛且漫长。

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对“意象”的追求,这个“意象”不同于西方的“抽象”,更不同于照搬物象的“写实”,虽然中国画也有写实,比如工笔。但不管是“写意”还是“工笔”,从中国画的内涵出发,都强调因材料的特殊性而造成的笔墨意味,更注重客观物象映照在画家内心所形成的主观感受——写意精神,同时也体现画家的综合修养,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很难表述出中国画的意境,难以抒写出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付竑伟作为一个资深的中国画家,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一篇自述性的文章中说,不管是师古人还是师造化,都要注重作品反映出来的精神特质和审美意趣,不能削弱中国画的精神文化内涵基础,要体现出一种写意精神。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对于一个画家来说,他的思想高度决定其作品的格调,思想的深度决定了其作品的境界。付竑伟在日常的思考中,往往会以“卧游”的状态思接千载,神游八荒,古今中外,心骛八极,老子、孔子,苏格拉底、黑格尔、释迦牟尼、宇宙空间、时间未来等等,都是他思考的范围。我不知道这些思考是否都能展现在其作品里,或者是否能够成为其作品的一个元素,但单就起思考的范围和深度来说,应该和中国画所表现的“写意”在精神上有着某种相同之处,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很多“技法堆积型”画家所不可比拟的。

在付竑伟的作品中,往往显露出一种放松的姿态和于心灵的对话,心之所想,魂之所及,无不体现在其作品中。在以客观物象为载体的画作中,其实已经脱离了对真山真水的描摹,在吸取古人精华的基础上,更多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一点一画,一招一式,用墨设色,已经完全脱离了客观物象的束缚,既非照搬古人,亦非照猫画虎,而是一种艺术的真实,也是一种心灵的写照。

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千百年来一直是画家们遵循的艺术创作理论,付竑伟也不例外,在中得心源的同时,他还在自然中锤炼笔墨,在造化中体味物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自然中,让心灵得到释放,让身心得以放松。造化神功,唯有在写生中才能体味和把握,对于一个成功的画家来说,师造化,是一个必有的途径。这一点,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得到体现。他曾经说过,从李思训、王希孟到张大千、贺天健,从龚贤、石涛到黄宾虹、李可染,我们顶礼膜拜他们时也要问问自己是谁,该自己办?师古人、师造化,是学画的必由之路。师古人就是学习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临摹他们高超的技巧和独创性,学古人目标不是回到过去,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技法与材料上,而是去了解体会大师作品产生时代背景和美学理念及作品透出来的精神特质和审美意趣。

当然,我们对一个画家及其作品的评价,或者说画家本人的艺术创作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这也是清代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的一种表现。在付竑伟的创作中,我们能感受到较强的时代性,体现出画家对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一点一滴的感动以及对现代元素的表现,比如山村孩子在磨盘上写作业时在一旁玩耍的调皮的小猪,比如科技时代高铁在山间穿梭,比如城市里现代建筑材料筑起的高楼大厦等等,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画家对生活的关注、对时代的讴歌。

付竑伟对中国画的深刻理解无不反应在其作品中。他所涉及的题材主要是山水、花鸟和走兽;就表现技法来说,不外乎写意和工笔。山水或青绿、或金碧、或水墨、或浅绛,都能构图饱满,气息畅达,雄伟中又有几分俊逸;工笔花鸟清雅唯美,悠远静谧;画虎能威震山河,威猛雄健,有王者之气,表现出他高超的驾驭能力。

当然,这样说,并不表示付竑伟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可及的高度,如果对照历代大家的艺术实践来审视付竑伟的创作,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古代大家无论涉及什么题材,都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风格,比如倪瓒,他的那种幽秀旷逸、笔简意远、“一河两岸”的山水,寥寥数笔,逸气横生的墨竹,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书法,在审美风格上是统一的。再比如八大山人,他的山水、花鸟、书法也都统一在“墨点无多泪点多”、简洁静穆、疏旷萧散的审美品格中,都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审视付竑伟的多种题材的中国画作品,在这一点上似乎还有进一步提炼的空间。

20191029日于闲堂

佩之(书画家  艺术评论家)